好媽媽,幸福的媽媽

我們女性,將要成為媽媽的人,以及所有愛媽媽的人,應該幫助媽媽去對抗“是其所是”。

作者:何焰 來源:南風窗 日期:2021-10-21

關于我媽的一切-(3).png

《關于我媽的一切》劇照,徐帆飾演的媽媽季佩珍


“死了,是媽媽的一種福報。她辛苦的一生終于可以結束了?!?/p>

2017年的韓國電影《世界上最美麗的離別》,講了一個媽媽患癌、離世的故事,其現(xiàn)實性反思、溫情的結尾,在東亞范圍內(nèi)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。

中國翻拍了它,改名《關于我媽的一切》,主演是徐帆—催淚媽媽專業(yè)戶,在今年中秋檔上映。

結果,爭議性很大。

從韓國版改編而來,《關于我媽的一切》在諸多細節(jié)處,中國版本的改編落地得很好。韓國的二胎、全職主婦家庭,到中國是獨生子女、雙職工家庭,首爾的故事搬到中國青島,海岸線、坡道、東亞女性的辛勤持家都如出一轍,沒有違和感。

變動大的,反而是電影的核心。

韓國版中現(xiàn)實到驚悚的女性題材電影,被改編得十分溫情催淚。母親在癌癥離世之前,還去了北京一趟,解決了女兒的職場問題、情感困惑。而母親自身的困境,與女兒的爭吵、與弟弟的爭執(zhí),也因為自己的病情得到了和解。

一個怎么拍都催淚的題材,中國翻拍之后將反思性減弱,將催淚性強化,有人非常喜歡,有人非常討厭。

喜歡的人覺得它難得地講述了媽媽的一生,為母者的辛勞終于被人看見;

討厭的人認為它不該講述一個這樣的媽媽,這個女性一生是姐姐、妻子、兒媳、媽媽,至死也沒有做過自己,反而樂在其中:“那是我的選擇?!彼麄兣u電影有“一種惡毒的價值觀輸出”。

也有人在電影院里哭得腦仁疼,出門就給它打了一個兩星,不及格的分數(shù),比如我。而與我同行的男性友人卻給它打了一個高分。由于男女視角的不同,決定了我們對這部電影的評價分化。而煽情與高分,在這部電影身上也出現(xiàn)了分離。

它很好哭,但我不覺得它是一部好電影。就像我認為這部電影里的季佩珍(徐帆飾)是一個好媽媽,卻有不幸的一生。


一個管天管地的媽媽

愛女如命的媽媽,令人窒息的媽媽,有時候是同一個媽媽。電影中,徐帆飾演的媽媽季佩珍便是這樣一個管天管地的母親形象。

電影里有一個小細節(jié),季佩珍躺在醫(yī)院的床上,接到女兒打電話說回青島了,一下子翻身起來,接下來約好的CT也不做了,急忙去火車站接女兒。

媽媽愛女兒,一個細節(jié)就自然流露了。

20多歲的女兒回家并不需要人接,自己時常在痛的身體才真的需要檢查,但媽媽總覺得女兒的一切事情都不容耽擱,自己的事隨便可以往后緩緩。也許過去許多年,這個母親都是這樣度過的。母愛已經(jīng)成為了習慣。我們大多數(shù)人的媽媽,又何嘗不是如此呢?

但是然后,女兒反抗媽媽。

被反抗的季佩珍,慈母的B面是什么呢?

管女兒的發(fā)型。

不經(jīng)同意安排了相親。

偷看女兒手機相冊。

收拾女兒的出租屋、檢查她的私生活。

用手機定位跟蹤尾隨女兒。

去見女兒的已婚男朋友,為女兒做小三而道歉,下通牒、請他們分手。

伴隨著母親的癌癥被發(fā)現(xiàn)、治療的過程,這一系列人物關系中的細節(jié),循序漸進地在電影中展現(xiàn)。

季佩珍的母親形象,愈加豐富了起來。她有極度慈愛的一面,不管孩子多大,她始終把女兒當作小孩;她也有極度掌控的一面,在孩子叛逆時,她變得專制、入侵、不尊重女兒的意志,“我是你的媽媽,我為你好”。

電影中的這種母親形象,令觀眾十分具有代入感。

但以弗洛姆《愛的藝術》中的話語來講,季佩珍是一個無私的母親,同時也是一個不愿意放手,不承認女兒已經(jīng)長成為一個完整、獨立生命個體的母親。季佩珍并不是一個真正有能力愛的母親。

我們空有知識,卻絕不能對季佩珍這樣的母親說“你不是一個好母親”—這句話太過無情。

我們從小到大被灌溉了一份恩重如山的母愛,如何能對母親說出如此審判性的話來?

但孩子終將長大,分離不可避免。如果母親不允許分離和長大,那么沖突在所難免。


好媽媽,苦媽媽

問題還來不及解決,但此時電影的另一條線索,突發(fā)的絕癥—上來就是膀胱癌晚期—卻掩蓋了母女之間的一切矛盾。

這是國版與韓版最大的差別所在。

韓版中以癌癥為單一線索。癌癥,激化了電影中的人物關系矛盾。

一個患癌、受病痛折磨的母親,仍舊要料理家里癡呆癥的婆婆,時不時被打罵。她過去十五年都是這樣過來的,但癌癥的發(fā)生讓此刻變得難以忍耐,生死關頭,母親必須要把目光從全家人身上收回到自己身上來,此時才爆發(fā)性地覺得,“這一生慘淡”。

但是,她做的決定卻是在一個深夜,謀殺婆婆。

“媽媽跟我一起走吧,我死了你怎么辦呢?不要再辛苦我的孩子了?!?/p>

主角號啕大哭。

驚悚、但合理,它深深地觸及一個東亞女性的生存現(xiàn)狀,一個女性如何被自己的社會身份所異化,電影主角是多么合格的一個母親、兒媳,卻仿佛不再是一個有人性的人。

而中國版的癌癥,則是掩埋了矛盾,激化了共情。

以癌癥為故事基底,中國版《關于我媽的一切》有許多值得被褒獎的細節(jié),都是催淚的秘訣。

癌癥確診的那天,父親心事重重,母親被埋在鼓里?!鞍⊙剑磷?!” 暖光在大屏幕上暈開。她在秋陽下欣喜地穿過街角去買柿子的樣子,真的極美。那是我們印象中的母親的形象,好像永遠堅韌、堅強。

在放棄治療之前,季佩珍還去警告女兒的已婚男友。她滴水不漏,先否定出軌男的可靠性,再替女兒向對方的家庭道歉,最后勸他與女兒分開。

她說了一句話:“我不怪小美,她一個人在北京,孤獨、需要人陪伴”。這種強硬母親形象之下的理解,瞬間令人破防。

還有母親的電視機。舅舅帶人來砸母親的場子,她的臉龐上有極度痛苦的表情,卻調(diào)大了電視機里新聞的聲量,盯著它,半分鐘冷靜了下來,趕走了舅舅。包括抗癌最痛苦的時候,母親的病友說:“把電視機打開”。

陪伴一個女性度過痛苦片刻的,竟從來不是任何親密的人,不是丈夫、女兒,而是她的電視機。

真的太好哭了。

眼淚,從母親患癌的一刻起便再也止不住。

但只要從細節(jié)回到主線,便不知道電影到底想講些什么。因為電影三條主線中,其中抗癌與母女矛盾,這兩條線索打架了。

母親將死,不管她過去那么強硬、令自己痛苦,一個女兒不可能再去和她掰扯什么道理,只有陪伴、理解、舍不得、愛。

沒有反思,此時反思無用,反思是對母親的冒犯。甚至不可能想到反思。

媽媽要去世了,巨大的不舍籠罩著整個電影廳,只有觀眾們抽泣的聲音大到在影廳上空回響。


哭就夠了嗎?

哭不解決問題。

電影里真正解決母女問題的是,“媽媽去世”。不再爭吵、因為無人可再吵。

但這種解決,是最最最壞的解決。

如果母女之間的矛盾普遍存在且必須要解決,我作為女兒,祈求是其他任何一種方式,但求媽媽還活著,求媽媽不要死。

雖然說《關于我媽的一切》是一部改編之作,絕癥而亡是韓版既定路線,但中國版編入了母女矛盾、改寫了結尾之后,它幾乎是一部新的作品了。只有人設是類似的,故事已經(jīng)是全新。

母女矛盾在前,女兒成長在中,母親抗癌、生死分別在后。

那么,在這個新故事《關于我媽的一切》里“因死而休戰(zhàn)”的情節(jié)設定,所透露的是什么呢?

是母愛如山,我們終于通過癌癥與母親和解了嗎?

是女兒成長,終于理解并接受了母親的愛嗎?

我想,這也許是一些能被接受的解讀思路。

但我還有另外一種。

—是因為我們相信女兒會成長,但不相信母親會改變,因管控的母愛而造成的家庭問題,不能由母親改善,而只能由母親“退賽”。

因為我們大大地低估了我們的母親,以為母愛永遠等同于固執(zhí)、管控的愛。她只有一種方式退賽,那就是死亡。

但不應該是這樣的。

如果我們的家庭關系必須以如此激烈的生離死別來作為解決方案,那太過悲涼了。我們那溫柔而暴烈的母親,為了她,我不接受。

不如分享我最近聽到的,一個非常溫柔的詞,叫作“調(diào)教媽媽”。

這個詞可能很多人聽到之后會笑。媽媽調(diào)教你還差不多,她終其一生都在調(diào)教你“什么時候該做什么事……”?

但我很認真地在說,“調(diào)教媽媽”。相信媽媽、了解媽媽,努力幫助媽媽和自己建立一個良性的親子關系。

“老小老小”,媽媽老了,卻對日新月異的世界感到陌生,變成了一個固執(zhí)而懵懂的小孩。但與小孩不同,母親有她自己慣行了一生的行為準則,執(zhí)拗、難改、施加于人。

調(diào)教媽媽,一定建立在了解媽媽之上,一定不會容易,但每個遇到親子關系困難的人都應該努力試一試。

趁媽媽還活著,努力重建我們的親子關系。


關于我媽的一切 (4).jpg

《關于我媽的一切》劇照


對抗“是其所是”

這部電影到底壞在哪里?

我覺得最壞的地方,在于電影空有褒獎母親的樂觀、堅強、孝順……卻幾乎不曾發(fā)掘母親真正辛苦的根源。

母親的種種美德,是她天生的嗎?

這個世界上有人生來就能照料一個罹患阿爾茨海默病的老人十余年,不發(fā)一絲怨言嗎?有人生來就能在癌癥晚期忍受痛苦卻不跟家人喊一聲痛嗎?

為什么電影里的季佩珍能夠做到。

我們自己的媽媽,好像也能做到。爸爸做不到的,媽媽能做到。體面的是這個家庭,最后辛苦的人總是母親。

好媽媽,往往也是苦媽媽。

但關于誰讓媽媽吃了苦,吃過什么樣的苦,媽媽一路來是如何成為現(xiàn)在這樣的媽媽的,電影幾乎完全忽略了。

《關于我媽的一切》仿佛只是給母親頒發(fā)了一個獎章。在這位女性臨終之前跟她確認—

“你這一生真是好樣的,你是一個好媽媽、好妻子、好兒媳、好姐姐,你為我們付出得太多了,我永遠懷念你。”

一切便結束了。

電影冗長的后半段一直在重復這種情緒,甚至李小美去南極科考、替母親實現(xiàn)年輕時的夢想,更是非常淺層次的彌補。

季佩珍這一生都沒有做過自己,所以在她死后,女兒代替母親去實現(xiàn)年輕時候的理想—這是一個外人的視角,一種臆想的圓滿。

但,不應該是一個真正作為孩子的視角。

因為它看似在講“關于我媽的一切”,卻是遠遠的,并未曾以身份角色之外的視角,打量這個女人一分一毫。

它有再多感人催淚的細節(jié),電影所講述的也只不過是一個“是其所是”的故事。

但我們女性,將要成為媽媽的人,以及所有愛媽媽的人,應該幫助媽媽去對抗“是其所是”。

她不只是媽媽,她也不是超人,她的一生都應該被看見,而不是要著急著褒獎那份付出,更不必鼓勵這群媽媽永遠付出。


版權聲明

本刊及官網(wǎng)(南風窗在線)刊登的所有作品(包括但不限于文字、圖片、聲音、錄像、圖表、標志、標識、廣告、商標、商號、域名、程序、版面設計、專欄目錄與名稱、內(nèi)容分類標準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、信息等)未經(jīng)南風窗雜志社書面許可,不得轉載、摘編或以其他形式使用,違者必究。

版權合作垂詢電話020-61036188轉8088,文小姐。